找到相关内容431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日本佛教写经

    武天皇和光明皇后都酷爱中国的书法艺术,对王羲之的书法史是心追手摹,潜心研究不遗余力。圣武天皇被誉为学王书风的第一人。 在日本正仓院御物帐中,有圣武天皇三十一岁时的御书《宸翰杂集》,集录了六朝和隋唐人有关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05552093.html
  • 《瑜伽师地论》校勘重印后记

    入地为宗;《阿毗达磨杂集论》分别名数支,是总括本论一切法门,集《阿毗达磨经》所有宗要,以蕴、处、界三科为宗;《辩中边论》离僻彰中支,叙七品以成瑜伽法相,以中道为宗;《二十唯识论》摧破邪山支,是释七难以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445162921.html
  • 王恩洋:广四缘论

    现识前后引生三界九地善染无记有漏无漏其相如何?答:《成唯识论》广辨其相,恐繁不引。又《杂集论》说前后心聚各别决定无间生起相,十种力等,又基师《杂集述记》十二心三界相生相,均大有理致,可自寻之。他日专论...故。智如平等,非一非异,云何而无相似义耶?虽不变相,岂不变见?见分起时,显现似彼。故能所缘,似义安立,杂集论中释此缘相云:“谓若义是似此显现心心所生因,彼既生已还能执着显了内证此义,是所缘相。”似此...

    王恩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74064829.html
  • “道”在佛教中的意义主要是 :

    进而断除后品烦恼(此时胜进道成为将断后品烦恼之加行道);或满足于已断之烦恼,不再断后品烦恼;或观察思惟已断之法。  道之分类,除上举之外,另有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九所载之十一种道:观察事道、勤功用道、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571764912.html
  • 唯识与中观的简介

    、《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》、《显扬圣教论》、《十地经论》、《三十唯识论》、《大乘百法明门论》等。  5)唯识宗的主要分支教派  唯识宗的分支教派主要包括:一分家、二分家、三分家、四分家。  一分家主张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51868373.html
  • 卓尼印经院概述

    文集等数以万计的图书。如《宗喀巴全集》、《菩提道次第广论》、《菩提心戒林疏根本戒》、《中论根本大解》、《般若解根本大疏》、《大乐金刚母传圆满次第上乐金刚四种要解》、《桑堆四女神问答》、《智金刚杂集论大疏...

    杨茂森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294969196.html
  • 探讨业果甚深以《菩萨问明品》为主

    以俱定为定业,其他三者为不定业。   (四)、三种决定受业   阿毗达磨集论卷四列有三种决定受业,即:作业决定、受异熟决定、分位决定等。依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七之阐释:  1、业决定,谓由于宿业力, 在...

    释宗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74069476.html
  • 窥基大师的弥勒信仰

    俱舍”都深有造诣,觉得好多问题还不能解决,才发愿往印度求法,以极大的努力,穷佛学的底蕴。他回国以后所译“般若”、“瑜伽”、“婆沙”、“俱舍”、“杂集”、“因明”等重要教典,包罗很广。其学说要点折中于总赅...

    妙昌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404771687.html
  • “色即是空、空即是色”新诠

    四大指我人的色身,即生理性的肉体。外四大指器世间,就是物质世界。《阿昆达磨杂集论》曰:   色蕴何相?答:变现是色相,此有二种,一、触对变   坏,二、方所示现。   《五事毗婆娑论》称:  ...

    于凌波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15524182385.html
  • 论佛教伦理的四大演进路径

    ,也就是对人生及其所住世间所作的价值评判,正如《杂集论》卷六所指出的:“苦谛云何?谓有情生及生所依处,即有情世间、器世间,如其次第若生,若生处,俱说名苦谛。”[1]佛教所讲的苦种类繁多,有二苦、三苦、...

    刘登科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8071684671.html